
在新時代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征程中,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無疑是指引方向的明燈。應急管理工作,作為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關鍵防線,肩負著重大的職責使命。若形式主義如影隨形,即便擁有再精銳的隊伍、再先進的裝備、再完備的預案,也難以施展拳腳、發揮效能。
各級安委會(辦公室)作為安全生產領域的議事協調機構,當以此規定為契機,以自我革命的魄力和刀刃向內的勇氣,掙脫傳統路徑依賴的枷鎖,在減負與增效的平衡木上探索出統籌協調的新路徑,全力推動安全生產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厘清權責邊界,實現從 “行政指令” 到 “制度治理” 的轉型
《規定》明確禁止議事協調機構向下級發布指令性公文,這一制度性安排精準擊中基層治理痛點。各級安委會(辦公室)應順勢而為,積極構建 “制度引領 + 專業指導” 的新型工作模式。
一方面,對現行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標準和政策文件進行全面梳理整合,將那些重復性、臨時性的要求提煉升華為具有長期效力的制度規范。例如,通過制定地方性安全生產條例,把危化品安全管理、危險作業等共性問題的處置標準固化為剛性約束,讓安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另一方面,建立政策解讀和案例指導機制,組織專家團隊針對基層在執行過程中遇到的疑難雜癥開展點對點的精準指導,將剛性的制度要求轉化為柔性貼心的服務舉措,實現從層層加碼到精準賦能的華麗轉身,助力基層在安全監管工作中輕松上陣、高效履職。
強化數字賦能,推動從 “人海戰術” 到 “智慧監管” 的跨越
面對基層普遍反映強烈的 “文山會海” 問題,各級安委會(辦公室)應將加快推進安全生產監管數字化轉型作為破題關鍵。
重點打造集風險監測、預警處置、執法檢查(線上監管)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智能化監管平臺,深度融合物聯網感知設備、衛星遙感、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手段,實現對重大危險源、重大風險的實時動態監測,讓風險無處遁形。
同時,堅決打通部門之間的數據壁壘,全面整合不同部門的安全工作基礎數據,徹底杜絕重復填報現象,構建起詳盡的企業全息畫像數據庫。借助智能算法精準識別高風險點位,實現監管資源的科學合理配置,形成 “線上監測 + 線下核查” 的新型監管模式,既有效減輕基層填表報數的沉重負擔,又顯著提升監管效能,真正達成 “減負不減責、松綁不松懈” 的良好局面,為安全生產監管工作插上智慧的翅膀。
創新協調機制,構建從 “單打獨斗” 到 “系統集成” 的格局
減負的內核在于優化治理方式,而非弱化監管責任。各級安委會(辦公室)要致力于完善跨部門協同機制,精心打造 “綜合監管 + 專業監管” 的全領域、全系統治理網絡。
一方面,建立常態化聯合執法機制,精心制定年度檢查計劃,大力推行 “進一次門、查多項事”“一次檢查、多方共享” 的檢查模式,強化 “四不兩直” 檢查力度,把檢查重點聚焦于企業真實的安全生產管理狀況,而非僅僅停留在臺賬、材料的完善程度上。以浙江省 “綜合查一次” 改革為例,其通過科學整合 20 個領域的檢查事項,在減少檢查頻次 60% 的同時,成功將問題發現率提升 45%,為跨部門協同監管提供了生動范例。
另一方面,全面健全部門間信息共享和執法聯動機制,搭建聯合指揮平臺,實現隱患線索的實時推送和閉環處置整改,凝聚起強大的監管合力,讓安全隱患無處藏身,確保安全生產監管工作不留死角、無縫銜接。
夯實基層基礎,推動從 “責任下壓” 到 “能力共建” 的轉變
《規定》明確要求防止責任層層下移,這就為各級安委會(辦公室)敲響了警鐘,必須把基層能力建設放在突出位置,科學合理地制定考核方式。
要完善評價體系,果斷取消不合理的量化指標,如每年必須召開幾次會議、上報幾份材料等,轉而以實際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效果為考核核心標準;積極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讓專業機構以客觀公正的態度評價基層應急管理工作,避免內部自我評價的片面性。
科學制定鄉鎮(街道)權責清單,清晰明確基層監管邊界,堅決杜絕 “無限責任” 現象的發生。大力推進基層應急管理服務站標準化建設,按照 “一站多能” 的原則,為基層配備必要的專業裝備和應急物資,同時加強 “應消一體化” 建設,促進應急服務站和微型消防站的有機整合。
建立專家技術支撐團隊,完善 24 小時響應機制,隨時為基層提供及時、專業的技術指導和支持。通過 “制度賦權 + 資源下沉 + 技術賦能” 的組合拳,切實提升基層早發現、早處置的安全隱患治理能力,有效破解基層 “看得見、管不了” 的治理困境。
在此基礎上,強化正向激勵措施,激發基層干部敢為善為的工作熱情;建立容錯糾錯機制,對因客觀原因導致的工作疏漏給予合理包容,避免 “一票否決” 制度挫傷基層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加大基層保障力度,在人員編制、工作經費、裝備配備等方面向一線大幅傾斜,讓基層干部在工作中有充足的資源、強勁的能力和高漲的動力,心無旁騖地為安全生產事業保駕護航。
站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戰略高度,安全生產領域必須深刻領悟減負政策背后的制度邏輯,以系統性思維引領治理方式的深度變革。這不僅是我們踐行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的政治擔當,更是新時代推進安全生產治理現代化、保障人民安居樂業的必然選擇。
唯有堅持減負與增效并舉、松綁與賦能并重,才能精心構建起企業負責、職工參與、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和社會監督的全方位治理新格局,為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筑牢堅實可靠的安全屏障,讓安全之花在祖國大地上絢麗綻放。
部分內容來源:中國應急管理